海峡导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小发明家比拼创造力7000名师生角逐厦 [复制链接]

1#

[新闻页-台海网]

◆智慧农业果蔬﹃AI智眼﹄机器人设计与实现项目

﹃鱼菜共生﹄系统

▲住宅智能逃生系统


  台海网12月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康泽辉通讯员姚晓青范丽辉文/图)降温除湿防护服内衬马甲、住宅智能逃生系统、远程互动中秋博饼装置、“手机克星”防久蹲马桶、光聚能海水淡化系统……小小发明家们,聚焦生活痛点,脑洞大开,比拼创造力。


  12月3日-5日,第37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厦门市双十中学枋湖校区举行。


  大赛由厦门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关工委联合主办,市台联、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协办。


  作为厦门市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多、规格最高、参赛学生人数最多的青少年科技赛事,大赛为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老师体验科学之美、创新之妙搭建起广阔舞台。

亮点聚焦生活助力科学战“疫”


  疫情遇上中秋节,但还想要博饼怎么办?这是今年厦门不少市民碰到的难题。为此,松柏二小的廖臻和张轩弋同学,发明了一款可远程互动的中秋博饼装置,破解现实难题。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又闷又热,夏天一穿更是汗如雨下。厦门一中高中学生尚佳琪发明了一款“新型降温除湿防护服内衬马甲”,内置的干燥颗粒可及时吸收汗水,同时内置冰袋可有效降低内部温度,为医护人员送去清凉。


  而厦门一中初一学生林芃州则
  导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厦门直面疫情,许多同学的发明项目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所思所想产生。


  高楼火灾,如何逃生也是市民
  据了解,今年计算机学科的项目明显增加,甚至不少其他学科的调查研究项目都采用了数学、计算机等方法,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展现不少亮点。


  双十中学高中生林瑜杰和冯栎欣,带来基于人脸识别的“裸眼3D+表情重建”新型视频通话项目,可以让动漫形象学习并抓取人脸特征,模拟人物表情,并运用在“裸眼3D”的视频通话场景中。


  同样来自双十中学,陈映烨带来的“基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学生防溺水预警预防系统”,已经和厦门当地企业展开合作,在厦门环岛路设置智慧视频杆测试。他告诉导报记者,通过摄像头实时拍摄视频,系统自动判断溺水情况,除了远程报警外,还将通过设备现场呼救,争取最快救援。


  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的初中生吴郁晨等人,则带来智慧农业果蔬“AI智眼”机器人设计与实现项目,通过物联网,让机器人学习植物缺水、病虫害等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记录和判断植物生长状况,并及时做出预警和处置,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赛事搭建平台培养后备人才


  每年举办一届的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厦门市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多、规格最高、参赛学生人数最多的全市性青少年科学探究和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科技赛事,现今已成为各界
  本次大赛各区、各学校重视和践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充分整合资源,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服务,周密组织,精心准备,从质和量两方面下功夫,积极申报科技创新创意项目,争取实现在有量的保证下,又有质的飞越。


  本届创新大赛从今年8月份启动,历时3个月。12月4-5日两天决赛经过选手答辩、专家评审、项目点评等环节,评审过程坚持“三自”原则和“三性”原则,从中选出优秀作品予以表彰,并从中推荐具有竞争力的优秀项目参加省赛。


  据组委会办公室统计,共有所中小学、幼儿园参加本届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近名师生,申报参赛的个项目,涵盖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能源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13个学科,其中还有不少交叉学科的项目,体现了选手思考问题角度的多元性和视野的开阔性。


  大赛期间,同步开展科技辅导员论坛交流活动,旨在在交流展示优秀科技教育理念和创新成果,提升厦门市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教育能力,为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百名来自全市的科技辅导员教师参与活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