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44年前的银行老存单
穿越了漫长时光
来到年
还能取出钱吗?
这张存单金额有元
存入日期是年
咳咳咳小编还没出生
这存单属于厦门的陈女士
先来弄清咋回事
↓↓↓
整理卫生发现44年前老存单
年近六旬的陈女士是缅甸归侨,6岁便随父亲兄姊归国,随后定居厦门。
几年前,其父母相继离世。“我父亲去世前交给我一张银行存单,说是他在泰国的亲弟弟,也就是我叔叔赠与他的。”陈女士说,父亲把存单作为遗产给了她,“父亲的意思是让我继承这笔钱。因为金额不大,我就一直没在意,压在箱底。前几天我整理卫生时无意间翻出来,才想起这事,觉得还是尽早把它变现吧。”
导报记者看到,这张老存单虽有些泛*,但保存完好。抬头写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单”,存入日期是年3月20日,金额元,定存期限一年,月息2厘7毫,存单右下角盖着“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支行灌口营业所”的蓝色公章。不久前陈女士回到灌口老家,就顺便去寻找该行“灌口营业所”,一番打听,才从当地银行业者处得知,灌口并没有中国人民银行,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改制,并非如今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年的一些业务都归并到其他银行。
在年
元真是一笔大数目
毕竟存了这么多年
利滚利钱滚钱
应该变成更多的money
氮素
接下来发生的事儿
却可能让你大跌眼镜
↓↓↓
走遍银行束手无策难取出
随后,陈女士再次打听到,在湖滨南路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便抽空前往咨询。几名工作人员得知这样的“新鲜事”,都围拢过来。他们告诉陈女士,当年的“中国人民银行”确实已经改制,不再受理存款业务,建议她到其他几家大银行咨询。“他们说很可惜,这笔钱在当年是很可观的,但是定期转活期后,根据现有利率,即使取出来也最多是多元。”
几天来,陈女士前往中行、工行、建行、农行等银行咨询,工作人员都很热心地想要帮她,但由于存单年代久远,许多问题还得“追根溯源”,所以至今没得到答案。导报记者随即咨询了银行业相关人士,他们也似乎遇到“瓶颈”。
就在昨天
陈女士终于取出了存款
你们来猜猜
她拿到了多少钱?
↓↓↓
全网查找终于找到底单
陈女士的老存单,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于上世纪80年代改制,普通银行的储蓄业务早已剥离。这笔钱,如何找到相对应的凭证,钱又在哪里?
人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对陈女士的存单高度重视,经核实确认,人民银行改制后,其储蓄业务先后由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承接。也就是说,这张存单的底单被分流到了这两家中的一家。
在人行厦门市中心支行的组织协调下,工行厦门分行和农行厦门分行发动全系统力量,在可能的网点展开全力查找,他们还就此咨询了早已退休的老前辈。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29日,导报记者接到喜讯,底单在农业银行找到了!
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笔存单的利息计算要涉及年、年、年的多次储蓄管理制度变革、至少16次的利率调整,还要考虑到利息个人所得税的多次变化。经过多方计算确认,在支取日这笔存单本息合计为.04元,其中利息.04元。
顺利支取出现金后,陈女士开心地表示:“总算把钱取出来了,虽然不多,但也要对银行工作人员的敬业和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平日里热情好客的陈女士透露,亲戚朋友看到报道后都很关心,她要拿这笔钱好好款待一下厦门的亲戚朋友。
小编掐指一算
这两千多元
确实也只够在厦门请一餐海鲜了
那么穿越回44年前
元到底能买什么?
↓↓↓
导报记者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是计划经济,普通职工工资每月20多元钱。当年,好一点的大米约1角3分钱1斤,猪肉7角钱1斤。当年家里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钱左右的伙食费。也就是说,这元,在当年堪称一笔“巨款”。有人提出,“甚至可以盖两栋楼房”,只可惜,44年的利息终究敌不过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如今,这多元只相当于一名基层工人一个月的收入。
小编不禁脑洞大开
当时如果用这钱
先盖上两栋房
不管在思明湖里海沧集美翔安同安
现在应该就是
。
。
。
。
。
。
在70年代末
“万元户”就是“土豪”的代名词
那时候米价才一角多
压岁钱就是1角多
肉价只要9角多
走亲戚送礼2元多
1万元无异于
天文数字
那么现在多少财富
才相当于以前的“万元户”?
据权威学术研究报告显示是:
万!
辣么陈女士的这笔钱
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
25万!
如果我们把战线拉长
对比50年前和如今的物价
50年前的10元和现今的10元能买什么?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
60年代末最低生活费:8元
如今的物价情况:元
(小编:厦门貌似实际情况会更高)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米80斤
年的10元:可买2斤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闸蟹12斤
年的10元:可买6条腿
(小编:按同等质量,腿也有肉嘛!)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鱼30斤
年的10元:可买鱼鳞
(小编:鱼鳞有营养~)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布匹1丈余
年的10元:可买1尺
(小编:做衣服的人很少了~)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青菜斤
年的10元:可买4斤
(小编:不包含春节,毕竟那时候菜价……)
60年代末的10元:可以交一学期半的学费
年的10元:可买一只低档文具盒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中档皮鞋一双
年的10元:可买一双鞋垫
60年代末的10元:可看电影场(学生票)
年的10元:可以场外听声音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棒冰根
年的10元:可买3根
(当然,不包括某根达斯)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白兔奶糖4斤
年的10元:可买4两
小编虽然心痛不已
但灰常欣赏陈女士的心态
真是棒棒哒~
因为钱财乃身外物
要拥有乐观的心态
才能拥抱这个世界
毕竟
↓↓↓
先干了这碗*鸡汤
咱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海峡导报记者林毅彬
编辑卢婷雯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海峡导报